当前位置:首页 > 乡镇街道 > 石宝镇 > 正文

【诗意忠州】石宝古镇记忆(第二十期)

发布日期:2020-08-05 12:45

'石宝古镇记忆(第二十期)VA0'

石宝古镇记忆


作者 黄宁兰   朗诵 郑雅容


石宝寨因为建筑奇特名扬天下,石宝镇也因此成为繁华之地。现在,三峡工程建设中,石宝古镇除石宝寨围寨保护存留下来外,其余全部拆迁,成了名副其实的新镇。但是,那古镇老街的一切,却如一张黑白照片,在记忆里鲜活起来。


       石宝古镇的老街,围着石宝寨一周,依着寨底,建起两溜儿青砖板壁黑瓦房,外间以板门打开采光,算得上是会客的堂屋。堂屋上有楼,也临街开窗,多为卧室。里间多为储屋间,也或者是起居室,在往里一间,挨着后门的,是厨房。来自天井的光,或者屋顶的亮瓦采光,厨房外的天井里,有引水池、洗衣槽,依着寨壁,盖了猪圈鸡圈,猪鸡圈养起来。再余下的空地方,搭了棚的,做储物之用,放着地里收获的瓜菜粮食,倘还有空余,女主人便培了泥土,种一些韭菜、葱苗、蒜苗等小菜,或者绕着天井搭了葡萄架子,丝瓜、苦瓜也可,在炎热的天气里缓些暑气,又有新鲜的瓜果吃。这些房子均不高,也就一楼一底,有些四合院的味道,但又没有四合院那样阔大,像标准四合院的缩小版。这是靠近寨壁的那一溜房,而这一溜房外面,是一条青石板街,青石板街外面那一溜房子,则面临长江,房屋沿河堤而建,格局相似。只是不像里面那一溜那么整齐,沿着坡堤铺向江边,有些散漫。这古镇的街巷低低地匍匐在石宝寨的脚跟前,依赖着头顶的石宝寨,虔诚膜拜,心甘情愿地接受着石宝寨的庇护。


       古镇街巷陈古,黑黝黝的砖瓦,黑黝黝的青石板,一脚踏进去,幽幽的古镇气息扑过来,永远有清清凉凉的风。曾探究过为什么石宝古镇那么拥挤仄逼,盛夏火炉般的炙烤下,走进这古街巷却永远清凉?有人说是面临长江,江风带走了暑气,也有人说,是因为邓家井的缘故。邓家井在石宝寨对面街上,中间隔桥相连,邓家井何以为邓家井我不知道,可能是邓姓人家修筑的。我见到它时,是在石宝卫生院的大门口处,一口不大的圆口井,幽深的古井里荡漾着清冽的水,水夏凉冬暖,滋养着这古镇街巷里的人。在没有自来水时,石宝古镇上的人每天都到这井里取水,颤颤悠悠的扁担晃晃悠悠的水桶里泼洒的水,渗透到青石板下,天长日久,那青石板变得黑黝黝的,让街巷永远地清凉着。


       如果说石宝古镇老街的晴天,因阳光直射下纤毫毕见,显得有些破旧沧桑的话,那么雨天,烟雨空濛里,俨然江南水乡的景致,从那青石板的街巷走过去,便整个一个戴望舒的《雨巷》,而且也不乏那撑着伞的婀娜背影。这样的描写,读者也许认为古镇是冷清沉寂的,其实不然,它大多时候是喧闹的,尤其在赶集天。


       石宝镇逢一四七赶集,这赶集日,方圆几十里的人都赶到这里来聚集,步行的、坐车的、乘船的源源不断地涌进来,而那平时关起来的板壁门全部洞开,成了各种商品的商场,那赶集市的人,挑着的、提着的、背着东西来的,就在那青石板街巷里找了位置进行交易。于是,平时空阔的街巷顿时逼仄得摩肩接踵,很容易造成交通堵塞。那鼎沸的市声嘈杂得如千军万马过江,就是在石宝寨顶,也难以耳根清静。特别是有旅游船靠近时,仿佛沸腾的油锅里滴下了一滴水,要炸起来。


       石宝寨就在长江边,但那逶迤的房屋一隔,仿佛就远了。自古游乐中多有贪图享受者,便给石宝古镇居民提供了机会,他们仿照旧时的轿子,将竹躺椅绑上两根竹竿,上面支一只塑料布篷遮雨遮阳,做成一架简单的滑杆,称之为轿子,也管这营生为抬轿。让那游寨的人下了船不用劳顿腿脚,坐上轿子,飘飘然三五分钟就到了寨门口,下寨后也可以坐了轿子上船去。于是每到汽笛遥遥的鸣响,便会有抬轿之人举了轿子狂奔,到码头占据位置等候,而一旦客人下来,便招徕生意,很快,杂踏的脚步声伴着亮晶晶的汗水在青石板上一路奔洒,一声声急促的“让一下”“闪开”,赶集的人赶快挤到路边,然后回头望着那些从没见过的游人,这时,轿子上的人和赶集的人都满脸新奇,陌生的面孔间毫无顾忌地互相打量。


       游船靠岸的时候,也是旅游品交易的关键时刻,那些打磨过的石头,或是天然有些形状纹路的石头、玉器一类的,都是容易卖上好价钱的,玉印山上有一个玉器店,各种各样的玉坠子、玉手镯等玉配饰让人爱不释手,冰凉透亮的水晶项链闪烁着耀眼的光芒,让游人拿起这串又瞄着那一串。


       石宝古镇上的一些小吃食也颇吸引人,比如石宝蒸豆腐、桐子叶麦粑、玉米棒子都是游客喜欢的,特别是石宝蒸豆腐,简直就是石宝镇的一绝,那划成三角形的豆腐块在油锅里炸得黄亮亮的,浸在五香八怪的佐料中,裹上一层米面,放进蒸笼上蒸,随着蒸锅里咕嘟咕嘟沸腾的水,香味慢慢从蒸笼里溢出来,越来越浓,诱人吞咽着口水,蒸熟后端上桌,一股浓香扑入鼻子,吃一块下去软嫩适口,咸鲜微辣,特别醒神开胃。相传这石宝蒸豆腐原本是石宝寨寺庙的斋菜,但也有人说是古镇邓氏家族首创。我想或许,先是斋菜,传到俗世,为邓氏发扬光大。我总疑心邓氏家族是古镇上最早住下来的人,或者是最聪明的人,因为邓家井、甜醪糟等,无不和邓家紧密相联。甜醪糟也是古镇一绝,并且也为邓氏家族经营。据说这醪糟儿选用的是与石宝镇紧邻的咸隆乡白云山洞蚯出产的'白雪糍'糯米为主要原料,经邓家井井水浸泡淘洗,用陶甑子猛火蒸熟冷却,又用烧开冷却的井水喷洒糯米饭,使其松散不粘,再将酒曲搅入拌匀,分装于白磁小碟,调时控温酒曲催化,便酿制成喷香甜美的醪糟儿。这醪糟儿尤其在攀上寨顶休息时吃更是妙绝,登寨气喘汗出,一碗醪糟儿喝下去,口舌生津润喉润肺,令人神清气爽。如果说石宝寨是古镇的形貌,那么邓家井的水、蒸豆腐、甜醪糟就是滋养古镇的血脉,让古镇深刻、鲜活,回味悠长。


       待到游船离岸,大概也是下午三四点钟的光景,喧腾大半天的老街终于有些疲惫了,恹恹的合上了板壁门窗,那赶集的人大多散去,没有散去的老汉,依了墙根坐着闲话,抽着叶子烟,或者在一个小饭馆里,打二两老白干,就着蒸豆腐或一碟花生米,吃饱喝足,打着饱嗝儿离去,这个时候,车走船离岸,就真正散场了,天也慢慢黑将下来,只有那石梯旁的老黄桷树,伴着那一溜儿黑瓦房,默默地守候着古寨,然后又迎来白天的喧腾。


       在石宝古镇旅居的日子里,我常常地流连在那青石板街巷里,任笃笃的脚步在青石板上敲打出清脆的声音,望着那半开着古旧木窗,那虚掩着的板壁门,仍不住一次次在心里叩问:这古镇的每一扇门每一扇窗,演绎着多少悲欢离合、聚散依依的故事?那幽深街巷烟雨苍岚的尽头,又有多少个一帘幽梦?如今,那古镇古街古巷及一切古旧的气息都消失了,只有记忆里不尽的一帘幽梦让我把古镇一次又一次地想起!

 

作者简介: 黄宁兰,女,重庆忠县人,75后,作品发表《安徽文学》《散文选刊》《牡丹》《厦门文学》《天池》《小小说选刊》《羊城晚报》等报刊杂志。作品《我们不一样》进入小学高年级及初高中语文试卷,小小说《遍地月光》进入2017年中国微型小说排行榜。